0638太阳集团官网 / 新闻资讯 / 行业新闻

汽油发动机尾气净化系统陶瓷载体: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的隐形引擎

2025年09月18日

行业新闻

0638太阳集团官网科技

在全球汽车产业向低碳化、零排放加速转型的背景下,汽油发动机尾气净化系统已成为环保技术竞争的核心战场。作为该系统的“骨架”与“反应场”,陶瓷载体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,承担着承载催化剂、优化气流分布、提升净化效率等关键使命。从国五到国六排放标准的跨越,陶瓷载体的技术迭代直接决定着尾气处理系统的性能边界。


一、材料创新:从热稳定性到功能复合化

1. 堇青石材料的极致优化

堇青石(2MgO·2Al2O3·5SiO2)因其0.6×10⁻⁶/℃的低热膨胀系数,长期占据蜂窝陶瓷载体市场的主导地位。新一代产品通过定向排列高岭土片状结构、引入纳米级硅溶胶改性,将热膨胀系数进一步压缩至0.15×10⁻⁶/℃,抗热震性能提升至800℃循环120次无裂纹。同时,通过优化烧结工艺,孔隙率控制在38%-42%,既保证机械强度(平行孔道抗压强度≥1.0×10⁷N/m²),又为催化剂涂层提供充足附着面积。

2. 复合材料的性能跃迁

为应对更高温工况(如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排气温度可达1000℃以上),钛酸铝-堇青石复合材料成为研究热点。通过控制钛酸铝相占比(15%-20%),在保持低热膨胀特性的同时,将耐热冲击温度提升至1100℃,抗弯强度提高至120MPa。此外,碳化硅(SiC)材料因其高热导率(490W/m·K)和耐腐蚀性,开始在高性能载体领域崭露头角,但受制于成本因素,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。


二、结构革命:从单一通道到智能设计

1. 微通道技术的突破

为提升冷启动阶段的净化效率,微通道载体(孔密度≥900cpsi)成为技术焦点。通过采用超薄壁技术(壁厚≤2mil),在保持载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,将几何表面积提升至2.8m²/L,较传统600cpsi产品增加40%。同时,通过优化孔道形状(如六边形、波浪形),降低气流阻力15%-20%,减少发动机背压对动力的损耗。

2. 梯度孔结构的创新

针对颗粒物(PN)排放控制需求,梯度孔壁流式载体应运而生。其入口端采用大孔径(20-30μm)设计,便于颗粒物进入;出口端则采用小孔径(10-15μm)结构,增强捕集效率。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的非对称孔道分布,使载体在保持低压降(ΔP≤3kPa)的同时,对直径≥23nm的颗粒物捕集效率达99%以上,满足国六b阶段PN限值要求。


三、制造升级:从精密加工到智能生产

1. 挤出成型工艺的精进

现代陶瓷载体生产采用高压挤出成型技术,通过优化模具设计(如螺旋式挤出头)和挤出速度(0.5-1.2m/min),实现孔道尺寸精度±0.01mm、壁厚均匀性≤5μm的控制。同时,引入在线激光检测系统,实时监测孔密度、壁厚等关键参数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.2%。

2. 数字化烧结的突破

智能温控烧结炉的应用,使载体烧结过程实现毫秒级温度控制。通过分段升温(室温至300℃慢速排胶、300-800℃快速升温、800-1450℃恒温烧结)和气氛调节(氧含量≤10ppm),有效抑制晶粒异常长大,确保载体微观结构均匀性。相较于传统烧结工艺,产品抗热震性能提升25%,使用寿命延长至16万公里。


四、未来趋势:从排放控制到能源管理

随着48V轻混系统、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的发展,陶瓷载体正从单一尾气处理向多功能集成演进。例如,搭载热电材料的载体可回收排气余热发电,提升整车能效5%-8%;具有光催化功能的涂层载体,可在阳光照射下分解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,进一步降低VOCs排放。此外,3D打印技术的成熟将推动载体向个性化、轻量化方向发展,未来单件重量有望较现有产品减轻40%,同时实现复杂内部流道的精准构建。


从材料配方到制造工艺,从结构设计到功能拓展,陶瓷载体的技术进化史,本质上是人类与污染博弈的微观缩影。在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,这一“隐形引擎”将继续推动汽车产业向更清洁、更高效的方向迈进,为全球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。


返回列表
推荐新闻

联系0638太阳集团官网

与我们的专家取得联系!
查看更多
0534-4260688

Copyright © 2025 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站 版权所有

备案号:鲁ICP备2020046533号-1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

Baidu
sogou